可冬至畢竟是冬至,該有的習俗還是不能少,比如吃湯圓。去年冬至,已經見識了「臺一牛奶大王」曲曲折折的排隊長龍,今年料想也不例外。放學後特意繞了路去看一看,果然,臺大周圍有賣湯圓的店門外皆是人滿爲患,人們排隊的熱情絲毫不亞於一些大牌明星的籤售會。
雖然我也想吃碗湯圓應應景,解解饞。可惜他們賣的都是包着花生、芝麻,或者與紅豆一起煮的甜湯圓。鄉愁本是非常私人化的情緒。甜湯圓好吃是好吃,於我的冬至卻也可有可無,所以也就沒有耐心排隊買甜湯圓,轉而去了一家常去的小店。
在家裡過冬至時,早上起來總要吃一碗媽媽煮的鹹湯圓。湯圓比較小,沒有包餡,一顆顆湯圓口感香糯。鹹湯圓會放芹菜、豬肉片等配菜一起煮,湯汁稠濃,香氣撲鼻。說起來這麼一碗鹹湯圓也不是什麼昂貴的食物,倘若想吃,天天煮都沒問題。可是在家裡,一年就只會吃那麼一次,且只有冬至這天的早晨,它纔會出現在餐桌上。於是它成了我冬至記憶裡難以磨滅的一部分。
除了鹹湯圓,家裡過冬至有要「進補」的說法,即要喝一碗有營養的煲湯。這煲湯要燉上幾個小時,我們家通常是煮雞湯或者豬蹄湯。
煲湯對於南方人來說並不稀奇。特別之處在於,喝這碗湯的時候,要泡上一些田七,一起喝下去。
大人們總說,這樣喝會長高,冬天可就不怕冷了。這種說法和習俗的來源不得而知,但在家過冬至,年年都要遵守。田七味苦,小時候總是氣呼呼地捏着鼻子,滿是不情願地喝下去,有時候喝完還會在眼角擠出兩滴眼淚。卻絲毫沒有料想到,離家之後的冬至,苦澀的田七竟然也變成了冬至的念想。
大學在北京讀書,冬至也就都在北京過。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這句詩,大概是離家後才特別有感觸。到了冬至這天,鄉愁就化作尋找湯圓和田七的動力。可大陸太大,各地風俗差異太多。在北京就從來沒有找到過它們。
《機智醫生生活2》冬天庭院CP成真,她成打敗上帝的女人!申鉉彬下戲變超美,腹肌養成法公開
身邊的北方同學都說,冬至該吃餃子。因爲餃子的形狀長得像耳朵,冬至吃了餃子,就可以防止凍耳朵。於是不愛吃餃子的我,也興沖沖地跑去吃一頓餃子,湊一湊熱鬧,體驗一回別人的鄉愁。這麼一晃,就過了四年。然而,冬至吃餃子的經歷於我,始終只是有趣而已。既解不了饞,也體驗不了家的感覺。
鄉愁,往大了說,可能是傅斯年「歸骨于田橫之島」的悽愴,抑或是余光中隔着「淺淺的海峽」的無奈。往小了說,鄉愁可能只是家裡生活的細枝末節,一句父母的口頭禪、一頓剛好合胃口的飯菜。對二十多歲的我而言,沒有時勢的羈絆,也不需要耗費時日遙寄鄉愁,打開手機就可與父母視訊通話。然而手機視訊,始終比不了家人圍坐在一張桌旁熱熱鬧鬧地吃飯談天。
所幸,晚上去了那家熟悉的小店。今年暑假的颱風天,偶然之中進了這家小店,與他們一聊,甚爲投緣,於是成了常客。小店的老闆和老闆娘曾在大陸工作多年,對大陸相當瞭解。他們待我甚爲親切,就像我在臺北的家人。
今天如往常一般吃飯聊天。飯後,老闆娘忽然微笑地跟我說:「等吃完湯圓再回去吧。」
於是,這個冬至我不小心吃到了甜湯圓。解了饞,也解了鄉愁。